新闻媒体
2024年,塑料循环经济发展期盼新动力!
2024-01-05
本文作者王韧是北京拾柴环境咨询有限公司负责人,公司使命是帮助中国加速向塑料循环经济转型。王韧之前担任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中国塑料项目负责人,且拥有多家外企任职的经历。目前,他还兼任中国包装联合会塑料包装专委会副秘书长和中国包装联合会循环经济专委会专家。以下是他对当前塑料循环经济发展形势的浅析,仅供参考: 任重仍道远 从宏观层面上来看,塑料污染仍然是舆论和消费者最关注的,当前人类所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根据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所发布进展报告当中的数据,2022年全球塑料包装市场的原生塑料使用量增加了11%。 这一趋势在2023年估计不会有所扭转;首先,2023年,三大通用塑料(PET,PP和PE)树脂的价格相比2022年基本都有下降,瓶级PET和熔喷PP等品种降幅还较大,因此塑料包装的原料成本更为低廉,消费者在生活当中也更容易获得塑料包装,使用成本也更低,而这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一次性和可抛弃型塑料包装。这是当前塑料循环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塑料包装和废弃物总量的产生未见减少,总体进展不明显。 难以撼动的重复使用僵局 品牌希望从减薄和减重实现原生塑料减量的目的。首先,参与该行动的品牌数量比较有限;此外,相比品牌所使用的塑料包装总体用量的增长,其行动总体效果相对比较微弱。2023年,虽然NGO一直在大力宣传重复使用,但市场基本并未为之所动,除了快递和电商中转箱等领域,面向消费者C端的重复使用案例不增反降,2023年,品牌所推出的重复使用案例和试点都相对有限。比如,堂食本来是可以发挥重复使用优势的应用场景,韩国等正在该领域不断发力,国内的品牌和零售企业其实可以更好地挖掘其潜力。 再生塑料“蛋糕”亟待做大 除了个别应用市场领域可以使用再生塑料,比如洗护产品,大多数包装市场仍然没有使用再生塑料或者用量很少。即便在洗护领域,也呈现两级分化局面,欧洲品牌的硬包产品再生含量比例增长最为迅速,包括联合利华,欧莱雅,拜尔斯道夫,汉高等都已经在国内产品当中快速增加再生塑料的用量,主要是再生HDPE和再生PET用量较大,然后是再生PP等等,价格与原生料呈现倒挂,即再生高于原生销售价格。但内资品牌采用高端再生料就相对较少,即便有采用,比如说一些84消毒液,采用再生材料的原因也是因为其价格低于原生产品。 企业积极参与“设计为回收”行动 设计为回收是欧美等品牌工作重点,内资品牌也积极参与。软包和软管以单一结构和替代材料两种方向为主,一些企业还积极获得可回收性认证。然而,该领域还未开发出专业的,具备开展模拟回收流程的试验室。此外,国内认证机构过多,加上欧美在国内开展的可回收性认证,市场呈现“百花争鸣”的局面,数量众多反而造成难以抉择。 目前,包装生产企业认证可回收性或者是为了出口欧美澳等市场,或者是品牌采购所提出的要求等等。而品牌提升包装可回收性的主要回报可能就是实现其对市场的承诺了,但全球承诺只涵盖20%左右的塑料包装(部分企业也有自己制订和对外宣布的承诺),这意味着其他80%塑料包装用户在该领域没有履约的压力,且无需向公众公布进展。 行业发展期盼新推手 目前,塑料循环经济的发展偏重在后端,资本和企业更多地关注在收集和再生领域,项目也比较多,比如世行宁波以及AEPW和GIZ在苏州的项目等等,更多的是企业主导的再生和收集项目。 一个项目无论其目的是收集更多高质量的原料,还是计划生产和销售更多的高质量再生塑料,都需要上游和设计的支持,以及法规的推动,例如,饮料瓶设计上绿转无色,以及采用可水洗标签替代难以水洗的不干胶标签等等都可以为后端获得更多所谓的“白砖”或者“3A瓶片”提供便利。而法规可以通过推出可回收性标准和标签,推动收集设施的扩大和规范化,以及要求再生含量,从前端为后端创造需求。 总体来说,目前国内塑料循环经济发展急需推动力。全球塑料协议正在被紧张地商议,行业层面已经出现“等待”的声音,希望等待协议落地,明确“前方方向”再采取具体行动。实际上,终结塑料污染和循环经济(中美阳光之乡声明当中的两条)已经是大方向,提前布局的企业和行业将抢占商业先机。然而,这个节奏很重要,而且定位要精准,产品区分仍是关键,谁也不愿意倒在“革命即将胜利的前夜”。 当前投资收集前端的新项目较多,很多项目的出发点是为未来建设后端生产提前布局,因此,法规和需求的发展趋势是成为其节奏快慢的关键因素。近日已经有一个年产10万吨的大型再生塑料项目被暂停,但很多项目仍在筹划或者开始上马,显而易见,不同的考虑和外因导致不同企业正在作出不同的决策。 2023年下半年之后,再生产品尤其是rPET利润率下滑,一些企业经营已经出现亏损;2024甚至2025年,项目投资的节奏和步伐快慢将很大程度上由需求和政策对行业的支持力度决定。目前,国内汽车和电器政策都有建议再生含量比率,但非强制实施,包装领域还未有再生含量的明确规定,在当前原生价格走低的情况下,再生产品价格也承受压力,利润下降;因此,当前更需推手稳定市场,推动行业稳步成长。 然而,塑料循环经济的发展需从体系建设角度出发,全盘规划,仅关注一个点或者一个环节无法实现全面转型。